图片名称

新闻动态


团结求实勤奋创新

智能造,智能船!中国造船发力新能源


发布时间:

2024-03-20

全球每产生十张新的造船订单,其中就有超过六成流向中国。船舶制造,被称为“面向海洋的制造业”“现代工业之冠”,是我国具有优势的传统产业。中国造船业这艘巨轮如何继续乘风破浪、向海图强?

别看这艘船“小”,但它却拥有一个“超强大脑”,这是全球范围内为数不多的在建智能船,未来能够实现自主航行和停泊。一批传感器将被安装到船上,“相当于船员的眼睛和耳朵,用来感知周边环境的变化”。

 

  研发团队告诉记者,和汽车的自动驾驶相比,船舶自动驾驶的研发难度“直接跳了好几级”。大连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饶洪华说,比如,船舶在海上的“路况”要复杂得多,会受到风、浪和洋流等的影响,这就要求自动驾驶船能够自主识别、自主避碰,做到随机应变。

 

  “随机应变”,意味着船舶上的各个系统不仅不能打架,还要高效打配合。
 
  大连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经理王树山告诉记者,普通船只有约500个检测控制点;而自动驾驶船有15000多个,是普通船的30倍,多了智能航行、智能平台、智能机舱、智能船体、智能能效等智能系统,“去协调、整合这样一个复杂而庞大的船舶系统,过去我们是缺少相关经验的,这也是第一次接受这样的挑战”。

 

  为了完成智能船的研发,“水面下”的组织变革也在进行。在平均年龄不到40岁的新团队中,不少人并非来自船舶相关领域,而是来自计算机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跨学科专业;除了常规的电气主管和通导主管,研发团队还特设了“智能主管”岗位,专门统筹多个智能系统的配合与调度。

 

  中国船级社大连分社建造船舶检验处处长于得会说,我们能造的船越来越智能,越来越复杂,考验的不仅仅是造船的工艺和技术,更考验管理能力,去创新性地配置生产要素,提高中国造船业的核心竞争力。

像智能船这样的船舶会越来越多,这是中国船舶制造的“含新量”。记者在造船厂探访时还发现,“含绿量”也在悄然上升,在海上“奔跑”的“钢铁巨人”逐步转型为“绿色巨人”。

 

  当记者探访东北最大的船坞码头时,一艘“巨无霸”正进入冲刺组装阶段。这艘大船也被称为“带货王”,能运载16000多个集装箱;而更重要的是,它采用天然气和燃油双燃料驱动,配备全球最大的独立B型LNG燃料舱,由中国船厂自主设计制造。

 

  中国船舶大连造船设计院船舶开发室副主任李文贺介绍,这艘船最大的特点就是绿色低碳,能够减少碳排放20%以上,减少100%的硫氧化物排放。

 

  船舶要实现绿色低碳,光靠绿色燃料还不够。然而,一些配套设备一度只能依赖进口。

 

  “这次和以往都不同,我们提出了一整套的绿色解决方案。中国制造的双燃料主机,中国制造的供气系统,就像这条船上的心脏和血管,能有效地支持整个双燃料系统的运转和使用。” 中国船舶大连造船项目总设计师许环运这样说。

 

  记者注意到,这个船舶设计团队三年前的订单中,还看不到任何绿色船舶的身影;而眼下,他们正在设计的18个船型里,绿色船舶的占比超过一半。与此同时,为了应对快速增长的订单需求,记者在厂区里看到,一个培训中心刚刚建成,这也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大型LNG船核心建造技术职业技能培训中心。

 

  “我们提供全新的职业技能培训,这也是为了适应绿色船舶建造的新趋势。”中国船舶大连造船LNG运行部综合科科长杨敏说。

 

  探索绿色船舶,不同技术路径都在加快发力。有意思的是,这家造船厂的新能源动力研发实验室并不在厂里,而是在“邻居企业”中车大连公司里。在这里,中国船厂和中国中车联动,依托中车发动机的制造优势,正在探索氨动力双燃料发动机的可能性。

 

  大连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总设计师刘绍岭向记者介绍,搭载氨燃料发动机的港口作业船已开工建造,完工交付后,在氨动力双燃料模式下,能够降低碳排放达到80%。

 

  大连市新能源船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杨国刚观察,此前的远洋船舶以重油燃料为主,目前在向清洁、低碳甚至零碳的方向转变,比如采用LNG、甲醇、氨等,航运业的绿色转型为绿色船舶创造了巨大的市场需求。

文章内容源于网络